汉服维基(Hanfu wiki)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汉服维基(Hanfu wiki) 考据 装束复原 查看内容

装束复原:剑佩铿锵之汉家本色 ――汉代佩剑风气与尚武精神浅谈 ... ...

2020-3-8 09:02| 发布者: hanfuwiki| 查看: 1027| 评论: 0|来自: 装束复原微博

摘要: 美玉生磐石,宝剑出龙渊。帝王临朝服,秉此威百蛮。
美玉生磐石,宝剑出龙渊。帝王临朝服,秉此威百蛮。
​​文/刘在涛

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

    剑是先秦三代以来一直广泛流行的两刃短柄格斗兵器,伴随著汉初青铜剑的迅速淘汰,铁剑迎来了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。汉铁剑继承了东周青铜剑、战国铁剑的样式并有所发展,铁剑变得更为窄长,击刺性能大为增强,从防检非常的自卫性武器转变为杀敌致果的攻击性武器。汉初,百废待兴,人心思定,然而汉人并没有因为国家逐渐安定下来而丧失了尚武精神,剑不但是西汉军队的主要短柄格斗兵器,而且佩剑的风气在高层和民间仍然流行甚至更为发扬。

    剑在汉朝因为高祖斩蛇起义而上升到了政治高度。《西京杂记》中说,“汉帝相传,以秦王子婴所奉白玉玺,高帝斩白蛇剑。剑上有七朵珠,九华玉以为饰,杂厕五色琉璃为剑匣。剑在室中光景犹照于外,与挺剑不殊。” 说明汉朝皇帝的传国之宝,除人们熟悉的传国玉玺之外,还有这口斩蛇剑。

汉高祖刘邦常言提三尺剑而得天下,斩蛇剑已成传国之宝,剑对汉朝就有著特殊的意义。曹植诗:“美玉生磐石,宝剑出龙渊。帝王临朝服,秉此威百蛮。”皇帝佩剑凸显出无限威仪。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。因此,佩剑风气在汉代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。

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

    汉朝专门有个机构叫做尚方,专门执掌製造皇帝御用刀剑等玩物。皇帝御用剑出自尚方,因为被称为尚方剑。人们熟知的改进造纸术的蔡伦,曾任尚方令,就是专门负责监製皇帝所用之尚方宝剑的。西汉成帝时,朱云上书:“臣愿赐尚方斩马剑,断佞臣一人以厉其馀。”佞臣是指帝师张禹。朱云请皇帝赏赐尚方剑诛杀佞臣,虽终究也未得其请,然则其时尚方剑作为权力的象徵是毫无疑义的。自汉始,后世皇帝赐大臣尚方剑,就象徵赋予生杀大权了。这就是“尚方宝剑”的来历。

    皇帝以下皆好佩剑,因此,皇帝常把剑作为赏赐的礼物。如《汉书》和《后汉书》记载,汉文帝曾赐卫绾六口宝剑,汉昭帝曾赐刘胥“钱二千万,黄金二百斤,剑二,安车一,乘马二驷”,汉宣帝曾赐呼韩邪单于“冠带衣裳、黄金玺戾绶、玉具剑、佩刀、弓一张、矢四发、 戟十、安车一乘、鞍勒一具、马十五匹、黄金二十斤、钱二十万、衣被七十七袭、锦绣绮穀杂帛八千匹、絮六千斤”,汉和帝曾赐于除鞬单于“玉剑四具,羽盖一驷”。其中皆有赐剑的记录,以礼单中与剑并列的其他几样礼品的价值来衡量,可见剑的分量不轻。

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

    汉人的佩剑礼仪甚至上升到制度层面。《晋书》载,“汉制,自天子至于百官,无不佩剑,其后惟朝带剑。”在此,“朝”非特指上朝,也应指百官坐堂听事或百官之间的拜会。《开元礼仪纂》载:“汉制,朝服带剑。”周迁《舆服杂事》载,“汉仪,诸臣带剑,至殿阶解剑。”虽然自天子至于百官都佩剑,但汉承秦制,在朝堂之上大臣一般是不允许佩剑的,不过也有特例。首开先河者是萧何,因在创建西汉政权中论功为第一,赐带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。大臣在朝堂之上佩剑是象徵著地位之尊崇,唯有居功至伟或大权独揽者方可为之。自萧何之后直到汉末,才又有臭名远扬的董卓特许剑履上殿,董卓是因缘际会凭藉兵威而窃取朝政大权的,当权其间废立皇帝,残暴不仁,权倾朝野。

    汉朝官吏互相见面,可以佩剑亦可不佩剑,但也有严格规定必须佩剑的,比如汉武帝时,魏相作为丞相,其人好武,皆令诸吏带剑,而且规定必须带剑才可以奏事。没带剑的,得先借剑而敢入奏事。当时可能受了延续战国时期“带剑不能见至尊”的传统的影响,有的世俗观点认为地位低的见地位高的应该自觉解下宝剑以示尊重,当然不解剑也应无不妥。但若强制解剑,则有轻侮之意。西汉名臣隽不疑未发达之前,冠进贤冠,带櫑具剑,佩环玦,褒衣博带,去谒见暴胜之。暴胜之的门下让隽不疑解剑才可进门,隽不疑拒绝道,剑是君子武备,用来防身的,不能解剑,大不了我回去就是了。暴胜之听说后,赶紧开门迎入,言谈中感觉隽不疑确有才学,乃举荐隽不疑为青州刺史。所谓櫑具剑,是造型壮大的木摽、首为装饰的剑,现有实物藏于大英博物馆。汉末,有位侍御史叫做扰龙宗向董卓彙报工作时没有解剑,董卓为了树威,故意找碴,当即就把扰龙宗打死了。其实扰龙宗不解剑也并没有礼仪上的问题,只是习惯于作威作福的董卓把自己当作了至尊。

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西汉佩剑男子装束复原

    不只是官僚上层和士人流行佩剑,就算普通老百姓也喜爱佩剑,甚至有的因为热衷于佩剑而影响农业生产。

    《汉书·循吏传》记载了一则卖剑买牛的故事:(龚)遂见齐俗奢侈,好末技,不田作,乃躬率以俭约,劝民务农桑,令口种一树榆,百本薤、五十本葱、一畦韭,家二母彘、五鸡。民有带持刀剑者,使卖剑买牛,卖刀买犊,曰:“何为带牛佩犊!”

    龚遂曾辅佐刘贺,刘贺被霍光废掉时龚遂受了牵连,汉宣帝时得以起複。龚遂发现齐地风俗奢侈,不爱从事农业生产,还有不少喜欢佩带刀剑的,便要求他们把刀剑卖掉,然后购买耕牛和牛犊,从事农业耕种,人们生活逐渐富足起来。

    汉人喜爱佩带长剑。限于材质,青铜剑不能做得太长,否则太脆容易折断,秦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90多釐米,基本达到了青铜铸剑的长度极限。铁剑就不同了,因为韧性及延展性较好,铁剑在保持强度的同时可以做得更长,从出土的实物来看,汉代铁剑一般在80-120釐米之间,广州南越王墓曾出土一口长达146釐米的剑,这在出土的剑中迄今已知是最长的。在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陶俑中,有不少是佩剑的,只不过是把剑直接画在俑身上,这些剑基本上都是双手长柄剑,从剑长与身高的比例来看,剑长约为120釐米左右,剑鞘上有红色或黑色的彩绘,剑柄的装饰也各不相同,有平续缠绕的,有缠出柄箍形状的,也还有的疑似是包的鲛鱼皮,还有的可能是套有多个金属环。另据《汉书》记载,刘秀曾赐给冯异七尺玉具剑,广川王刘去因仰慕古代勇士,曾製作七尺五寸剑佩服,汉七尺五寸相当于现在170多釐米,这是记载中最长的佩剑。

    那麽汉人的佩剑,仅仅是一项佩饰吗?

    答案是否定的。

    东周至两汉,是我国历史上击剑最为盛行的时代。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太子刘迁,喜爱击剑,且自以为无人能敌,听说郎中雷被善于击剑,就要求比剑,雷被儘管一再辞让,还是误中太子,差点招来杀身大祸。看来西汉的雷被也确实是剑术高手,而刘迁儘管水准不太高,但也不失是一位尚武的贵族少年。在史书中还常可以看到某人“好击剑”、“学击剑”这样的记载,如西汉东方朔“十五学击剑,十六学诗书”,司马相如“少时好读书,学击剑”,尹翁归“喜击剑,人莫能当”,汉末田畴“好读书,善击剑”,崔琰“少朴讷,好击剑,尚武事”,曹丕“善骑射,好击剑”,曹彰“好乘汗马击剑”等,不一而足。这里说的“击剑”是指我国古代以剑实战的击刺技术。

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陶俑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陶俑

    因为击剑的兴盛,汉代已形成了成熟的剑术理论,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录了一本名为《剑道》的书,共三十八篇,可惜已亡佚;因为学剑者众多,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剑术名师,形成了一定的师承关係,如曹丕在《典论·自叙》中说“余又学击剑,阅师多矣,四方之法各异,唯京师为善。桓、灵之间,有虎贲王越善斯术,称于京师。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,具得其法,余从阿学精熟。”也就是说,史阿学剑于王越,曹丕学剑于史阿,从而掌握了全国剑法最高的“京师流派”的击剑技术。可见,击剑是佩剑者普遍学习且引以为傲的一项技术,佩剑之风的养成,决非是叶公好龙之举,而是尚武精神的直接外在体现。

    在流传至今的汉代画像石中,动感十足、张弛有度的击剑比武的场景亦是屡见不鲜,其中所描绘的执剑人物形象,有以短入长者,也有以剑对剑者,还有剑与钩镶所搭配使用者。这些画面正是当时社会中人们佩剑、击剑风气盛行的生动写照。

河南邓县汉墓画像砖河南邓县汉墓画像砖

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汉服维基(Hanfu wiki)

GMT+8, 2024-11-22 13:50 , Processed in 0.024084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返回顶部